置家网:国产在线看污-杨浦生活秀带观察①丨杨浦滨江城市治理实践,人民共筑梦想之城
“生活在杨浦,有一种幸福感。”
卢比说的幸福感,是极其具体的。31岁的她习惯了每天沿着杨浦滨江晨跑,从杨树浦发电厂到人人屋折返,正好5公里。生活秀带上目之所及的绿化、维护得当的塑胶跑道、便利的储物柜,共同构成了这种幸福。
一句来自人民的“幸福感”,或是对杨浦区作为人民城市理念首提地,奋进五年来的最好嘉奖。
2019年11月2日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上海杨浦滨江考察,提出“人民城市人民建,人民城市为人民”重要理念。
城市是人民的城市。“人民”不是抽象的,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。过去五年,杨浦区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让城市真正属于人民、服务人民、成就人民。
在杨浦区,城市的每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人民的力量,每一处空间都映射着人民的智慧。每个人都是城市建设的积极参与者,每一位市民都拥有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的舞台,人民的每一个“金点子”都被珍视、倾听,并转化为推动城市进步的实际行动和丰硕成果。
在杨浦区,优质的资源优先服务于人民,每个人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、欣赏到美丽江景,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和活力四射的体育健身活动。这些,都是人民生活品质的体现,是城市对居民美好生活承诺的兑现。
在杨浦区,这片充满活力产业和科技创新的热土,人民正通过不懈的奋斗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,成就个人梦想。这里不仅是梦想起航的地方,更是人民与城市共同成长、共同繁荣的生动写照。
仔细观察杨浦五年的城市建设历程,人民城市理念不仅是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,更是城市发展的灵魂,“人民至上”的原则,始终贯穿于城市空间构造、公共服务供给,以及公共政策的设计推行等每一个环节,回应着一个个具体的、活生生的人的需求,适配不同群体的诉求和期望。
用五年时间,杨浦区交出了一份关于人民城市的阶段性精彩答卷。
市民在杨浦滨江骑行
人人都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
五年前,卢比去杨浦滨江跑步时,公园是没有储物柜的:“手机可以放在腰包里,冬天的衣服比较麻烦,只能系在腰间,夏天短袖汗湿了也只能回家再换。”
2021年,一位跑步爱好者向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提交了一份人民建议,希望城市公园将共享储物柜纳入规划,可以让跑者存储必要的衣服外套及随身物品,更大范围内轻松跑步,“增设共享储物柜的事情虽小,但体现了城市的温度。”
这项建议很快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并付诸行动。目前,上海已有100多座公园设置了便民储物柜、“便民衣帽架”等设施,部分区实现了“便民衣帽架”全覆盖。
卢比也不需要带上饮用水。在杨浦滨江分布多个直饮水接水点,龙头设立成不同高度,以满足不同人群。这也是来自人民的建议: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的学生团队沿着滨江岸线徒步7公里,发现存在直饮水接水点数量不足,提出增设,迅速得到落实。
公园储物柜、直饮水接水点,都是近年来杨浦人民建议的优秀转化案例。
自2020年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成立以来,在人民建议这把“金钥匙”的推动下,培育了一批“金智库”,孵化了一批“金点子”,更结出了一个个城市治理的“金果子”。一处公园的细节、一个转角的灵感、一片区域的设计……人民的心声通过杨浦人民建议征集工作,转化为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实景。
一个个“金点子”背后,是来自市民真切的归属感,他们感受到,自己是城市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。
政府部门与人民相向而行:一面是政府将工作重心下移,资源下沉到基层,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精准化、精细化的服务;一面是充分调动人民参与,运用人民智慧和人民力量,依靠人民、服务人民——两者良性立体互动,构建起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。
人人屋
杨浦滨江,有一座因“人”字形木质结构设计和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根本宗旨而得名的人人屋党群服务站,亦是这一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实体载体。
市民走进人人屋,休憩驻足的同时,就能畅通地反映社情民意,有效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2023年,人人屋人大代表联系点共接待群众11.3万人次,收集社情民意40余条,接待各级人大参观考察团体19个,为构建人人参与、人人负责、人人奉献、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贡献人大力量。
“有时寥寥数语也会有很大启发。”在杨浦区人民建议征集办主任孟涛看来,每一位市民的建议都是宝贵的。无论建议是否被采纳,每一条都会得到反馈和互动,这不仅是对市民创造精神的尊重,更是对主人翁地位的肯定。
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
口袋公园、小微绿地、城市绿道……漫步在杨浦滨江,想要和一块绿地发生偶遇,再容易不过了。
去年10月起,杨浦公园和黄兴公园率先实行全天对外开放制度,松鹤公园、民星公园等社区公园也紧跟其后。如今,杨浦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属公园全部24小时对外开放。公园的公共属性被最大程度彰显,绿色空间的开放、共享和融合,带给人民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在开发滨江岸线时,杨浦不仅算经济账,更算民生账;不仅算当前账,更算长远账,坚持还江于民、还景于民,把最珍贵的滨江临水“第一立面”资源留给人民群众,科学改造公共空间,全力打造“公园中的城市、城市中的公园”。
站在杨浦滨江绿之丘悬浮的游廊上,据说能拍到最美的滨江风景。身后的建筑被垂直绿化覆盖,台地式平台、屋顶以及从杨树浦路蜿蜒而上的山坡上,满是绿化与花卉。这座具有复合功能的更新建筑内部走向宛如迷宫,底楼还有一条穿越而过的行车道。绿之丘原是一座废弃的老仓库,杨浦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,这个老仓库也被重塑,它的“身体”中包裹着公园绿地、公共服务、商业休闲、基础设施等功能。
绿之丘
从有些“魔幻”的绿之丘,可以管窥杨浦公共空间设计,无处不在把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做有机结合。
杨浦区这片土地,虽然面积不到上海总面积的1%,却曾创造过占上海1/4、全国1/20的工业产值。如今,这里依然保留着中国第一座现代水厂、“远东最大的火力发电厂”等百年工业遗存和历史风貌建筑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“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博览带”。
数据显示,杨浦滨江南段岸线上,规划保护保留的历史建筑总计24处66幢,总建筑面积达26.2万平方米,此外还有一大批极具特色的百年工业遗存。
这些工业遗产,不仅见证了中国工业的发展,更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部分,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教育机会。“杨浦滨江的未来,在于现在我们看待它过去的态度,这个态度决定了杨浦滨江的未来。”深度参与杨浦滨江设计的同济大学景观学系教授章明说。
这句话道出了杨浦生活秀带变身的真谛。
永安栈房旧址西楼焕新为世界技能博物馆,原上海茶厂厂房转变为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和4A级旅游景区“笔墨宫坊”,上海船厂旧址变身为央企上海总部和未来的古船博物馆……这些经过活化利用的工业遗产,不仅将最好的资源留给了人民,更承担起了新的时代使命,“向史而新”,在滨江无声叙述着中国工业发展的厚重与雄浑。
成就梦想的收获之城
杨浦区委书记薛侃,曾用Y、O、U、N、G五个英文字母来介绍充满活力的杨浦:“最后的G,代表了Gain——杨浦是一座成就梦想的收获之城。”
确实,如他所言,如今的杨浦区不仅富有历史底蕴、友好开放、无界融合、美好宜居,更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难得的发展机遇,有了让每一个怀揣梦想的人都能找到成就舞台的底气,并能在有序参与城市建设、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获得归属认同。
杨浦滨江公司规划土地部首席工程师徐进,从小生活在杨浦,现在又亲身投入到了杨浦滨江建设,“看着黄浦江两岸一点点变化,成为城市变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,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‘杨浦小囡’最大的幸福。”徐进认为,这就是她的“获得感”。
她的童年记忆里,杨浦滨江“近江不见江”,杨树浦路全被工厂占据,完全看不着江景。2013年底,听说滨江开发的消息,已在设计行业工作九年的徐进毅然辞职,经过激烈竞争如愿加入杨浦滨江公司。
2015年,杨浦滨江550米示范段开始规划设计。“那年夏天,我们和来自同济的设计师团队每天顶着烈日沿江边反复进行踏勘,足迹踏遍滨江每一寸土地,把能找到的历史遗存一点一滴挖掘出来,保留下来。因为留住历史遗存,就是守护上海的城市记忆。”她说。
徐进说,在杨浦区做公共空间改造,不再是简单地把老房子拆掉,把楼建起来,然后把企业引进来,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,建设以人为本的软硬件设施,提高市民的参与度,从细节处体现人性和温度。
在与杨浦区共同成长的十余年里,她在收获事业同时也不断从“保留下一面爬山虎墙面”“听到老邻居在江边聊起生活往事”“看到小朋友在野趣草甸上奔跑”这些细节中,汲取到充沛的职业成就感。
而随着杨浦经济板块的不断蝶变,市民得以在杨浦成就的梦想,也越来越丰富立体。
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,杨浦区已聚集高新技术企业1300家,“专精特新”企业407家,市科技小巨人(培育)企业129家,各类资本市场上市挂牌企业112家。另外,一批互联网平台经济企业,在杨浦区“群星璀璨”。
晨跑结束后的卢比,坐进大厂的工位,开始了一天的工作。午间休息时,公司同事群跳出一条消息,组织周末去共青森林公园露营,“好啊好啊!”响应成片。
当我们观察人民城市时,其实就是在观察像卢比这样,一个个具体的幸福的人。